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6日)下午17點30分,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揭開神秘面紗,接下來分別是物理、化學、和平和經濟學獎將陸續公佈。
  繼莫言摘得文學獎之後,中國的本土科學家什麼時候能夠摘冠,就成為了中國人關註諾貝爾獎的理由之一。今年,一份市場分析機構發佈的預測名單,讓人們對華裔獲獎有了更大的期盼。按照這份名單,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為奪獎熱門人選。今年華裔面孔究竟能否再次摘得“諾獎”?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湯森路透今年的預測,1949年出生在香港,現加入美國國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研究基因學的錢澤南有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認為,雖然錢澤南一直致力於改善生命健康,但這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很小。
  饒毅:他那個領域很重要的問題是已經頒獎了,這個做預測的人不是懂科學的人,它不知道誰與誰是一個領域,他這個領域有個很近的工作,早就得獎了,得了好幾年了。
  在饒毅看來,所謂的湯森路透做的預計,是沒有任何真正的科學依據的。
  饒毅:他們算的是論文引用數,但是論文引用數並不是科學最重要的評判依據。
  除了錢澤南,楊培東和鄧青雲同樣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楊培東,1971年生於江蘇,本科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曾表示,希望今後能夠用電流來激活納米激光器,他預測納米激光器最終有可能被用於鑒別化學物質、提高計算機磁盤和光子計算機的信息存儲量等。
  楊培東:我們做納米方面的研究,最終最重要的一點,有一天納米材料能夠廣泛地應用於社會。
  鄧青雲,1947年生於香港,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有“OLED之父”之稱,2011年獲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沃爾夫化學獎。OLED是第三代顯示技術的代表,具有圖像質量優、低功耗、重量輕、柔性顯示等優點,多應用於智能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腦及高清電視。
  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7日,也就是明天揭曉。今年這一獎項獲獎的熱門人物張首晟也是一位華裔科學家。他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現為美國國籍、斯坦福大學教授。因為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入選預測名單。張首晟研究的意義在於,可以將計算機的計算極限提高整整一倍。
  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理論,張首晟將現在芯片上的電子運動形容為一輛跑車在“集市”裡面跑,隨時有和其他雜質碰撞的風險。他的創新在於,常溫下把電子運動的“集市”變為高速公路。
  張首晟:這個以前就有科學的發現,量子霍爾效應。但是它要求的條件非常苛刻,要非常低的溫度和非常高的磁場。我們創新的靈感就是把這個效應推廣一下,就是把電子的運動分成不同的車道,完全不需要外加的磁場就能實現。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認為,張首晟如果獲得諾獎,可謂實至名歸。
  丁洪:我覺得張首晟拓撲絕緣體的希望是最大。他的成果已經獲得了很多其他的獎,包括美國的、歐洲的。那些獎是諾獎的風向標。
  隨著諾貝爾獎的陸續公佈,業內分析認為,除了引發科學上的關註,同樣對A股市場也可能會引爆新一輪科技主題潮。開源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楊海認為,包括“鐵基超導、量子信息、拓撲絕緣體、DNA納米技術、金屬配合物、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領域都值得投資者關註。
  楊海:諾貝爾獎代表的是當今世界某些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對於A股市場投資人來說一樣,也是追逐最先進的科技發展的方向,這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從1957年到現在,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等獲獎者都是華裔,但都不是中國製造,或者說他們的基礎教育都不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完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說,這一次,如果來自中國本土的張首晟獲獎,這無疑代表著新中國科技地位與實力的提升。
  饒毅:這個我們可以和日本,以及的瑞士來比,瑞士有20多人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全國人口不到800萬。日本人比我們少,從四幾年開始,得了十幾、二十個諾貝爾獎,我們本土是零。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2007年時,曾經預言,在華裔頻頻攀登世界科技巔峰之際,隨著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10年到20年,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一定能夠“問鼎”諾貝爾獎,現在看來,這個答案揭曉的時間或許會提前,或許就是今天或者明天。
  楊振寧:十年之內可能,你要讓我打賭,我相信20年內一定會有。  (原標題:諾貝爾獎陸續公佈 四位華裔科學家獲獎呼聲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nqaefejbibp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